广东中山十景之一的菊城金瓣,其实是中山市小榄镇的美称。小榄镇的群众酷爱种养菊花已有几百年历史,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花圃亭园。阳台楼顶,以至街头巷尾,都有数不清品种名目的菊花种养。每到金秋季节,七彩纷呈的菊花到处盛放,生意盎然。而金黄色的菊花更成主色调,形成名副其实的菊城金瓣。
1、菊城金瓣。菊城金瓣是指小榄镇,这个别名菊城的小镇,每户居民都喜欢种养菊花,并有几百年的历史。阳台楼顶,以至街头巷尾,都有数不清品种名目的菊花种养。清朝嘉庆十九年(1814年)开始,这里每逢一个甲子(60年)就会举行一次大型的菊花盛会。1994年参展菊花阵容鼎盛,总数达50多万盆,吸引了近800万中外游客来参观。
2、长江叠翠。相传,三百年前,有姓龙的叔侄二人,从江西老家来到这里拓荒,为表示不忘故土之情,把定居地方叫长冈(因他们来时,曾走过一列长长的山冈),又把冈字谐音为江,暗喻他们祖居江西之意。这就是长江名字之来源。长江叠翠是指位于东区的长江水库风景区,水库在1963年建成,大坝长330米,集水面积36平方公里。整个库区群山叠嶂,树木郁郁葱葱,一派生机。景区内有长江度假村、怡景假日大酒店、长江高尔夫球场等旅游设施。
3、五桂雄峰。五桂雄峰,是老景点,又是中山新十景之一,这里有巍峨的峰峦,有奇花异卉,有建设发展新貌,有优美的民间传说,而最激动人心的,是革命战争岁月,在这里发生的可歌可泣抗敌斗争的事迹。五桂山上奇花异卉繁茂,四野飘香,中山的古县名“香山”也因此而来。五桂山的历史非常悠久,不单止孕育过新石器时代的文明,也使客家文化在这里得到了繁延,在抗日战争时期,它更是东江纵队赖以和日本军队抗争的摇蓝。五桂山内树木繁茂,山间小型水库众多。除531米的主峰外,还有大尖山也比较出名,每年重阳,市区都有几万市民前来大尖山登高。
4、孙中山故居。中山故居位于南朗镇翠亨村,在中山市区东南方17.6公里处,广(州)珠(海)公路主干道旁。北距广州约100公里,南距澳门约30公里,隔珠江...由孙中山先生亲自设计建成。1986年起被中国国务院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故居是一幢砖木结构、中西结合的两层楼房,一道围墙环绕着庭院。外表略带西洋建筑的风味,内部是中山传统民居的结构和摆设。现今此地己开辟成以孙中山故居为主体的纪念性博物馆——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开放的景点主要有:孙中山故居、孙中山纪念馆、翠亨民居展示区、翠亨农业展示区等。景区内林木葱茏、鸟语花香,是全国首批AAAA级旅游景点。
中山市的旅游景点有菊城金瓣、龙瑞塔、中山树木园、长江旅游风景区、五桂山等。
1、菊城金瓣
广东中山十景之一的菊城金瓣,其实是中山市小榄镇的美称。小榄镇的群众酷爱种养菊花已有几百年历史,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花圃亭园。
2、龙瑞塔
龙瑞塔亦称溪角古塔,位于广东省中山市沙溪镇龙瑞村,始建于明代,为乡民纪念溪角祖先而建。该塔坐西北向东南,八角攒尖顶,共三层,内为实心体,底边周长为12米,高约11米,面积约11平方米。
3、中山树木园
中山树木园位于中山市城区南郊,占地总面积1400多亩。树木园共分科普区、苗圃示范区、生态林建设示范区、科研管理区等4个功能区和19个小区,整个树木园主要以乡土树种主打。
4、长江旅游风景区
长江旅游风景区坐落在广东省中山市市区东南郊,是一个综合性旅游度假区。区内包括长江高尔夫球会、长江水库风景区、怡景假日酒店、水上乐园、圣贤山庄及长江乐园。
5、五桂山
五桂山是广东省中山市唯一的山系,是广东省重点旅游开发区。其古称香山,因盛产沉香而得其名,方圆三百平方公里的五桂山孕育了国内一半以上的野生土沉香。2011年,中山市荣获中国沉香之乡称号。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菊城金瓣
清朝嘉庆十九年(1814年),小榄人为纪念祖先开村,由当地十 多个菊社联合举办了首届菊花会,还商定每一个甲子(六十年)便举行菊花盛会,特别是1994年的菊花会,阵容鼎盛,参展菊花达50多万盆,品种1500多个,屏期17天,吸引了近800万中外游客来参观,起到了以菊开路,以菊会友,让世界了解小榄,推动小榄经济起飞的良好效果。
能有机会在六十年一届的菊花盛上来小榄游览当然最好,但毕竟人一生能碰到这机会不多,但不要失望,这里每年金秋季节的十至十一月,也会在公园和主要大道举行一次小型菊展的,说是小型,但也有十万盆左右和上千种菊花品种。还有,这个时候,不仅可欣赏到千姿百态的名菊,还可吃到当地特产菊花宴的菊花名菜和菊花鱼球、菊花糕、菊花肉以及菊花酿成的菊花酒,让人大饱眼福和口福 如果有兴趣,还可参观这里日新月异的城乡建设,单是1994年投资26亿元所建成的新城区等112项工程,就可看到他们的气魄,不愧能戴上中国乡镇之星、全国投资环境百佳镇、全国卫生镇区、广东省文明镇等桂冠。
这里还有明代的双美桥、明代的梅花清泉井、广东何族始祖仆射何公祠、人民公园、革命烈士陵园等名胜景点,都值得去一游的。
.
自宋被元入主后,战乱频繁。及元至明代,民困稍苏。名门望族者,应试科举,踏上仕宦官途。荣为故里者,多建府第辟园囿,以养花艺菊为乐。到了明代,小榄艺菊之风已盛,菊花的栽培已很普遍。据当时在南京城朝廷任礼户两部尚书的小榄人李孙宸所撰之《两榄风景地势图说》文,已有“五松六路三丫水,一洞梅花十二桥,岁岁菊花看不尽,诗坛酌酒赏花村”的赞美之句,足以说明那时的小榄人已好艺菊,每年菊花盛放之时,聚集三五知已,酌酒赏花,籍此遣兴已成习惯。
至清军入关,烽火又复四起,小榄亦难逃厄运,民不聊生。清康熙年间,社会逐渐稳定,小榄民间的菊艺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在栽培上对菊花的整形摘心,养护管理等有了一套系统经验。此时已开始从上海、江南等地引入新种,使品种花色增多,乡中一些绅商官吏之家,闲情逸致之士,则效法陶潜寄怀东篱,艺菊之风业更盛于昔。此时,小榄已得称“小柴桑”之美誉。 清乾隆元年丙辰(1736年)榄乡有一赛菊之举。是年霜降以后,乡内李姓和何姓祠堂前盖搭花棚,置菊场,列名花,各姓氏中的文人雅士为菊花取名吟诗作对,品评吟咏,推魁首,别等第,按序颁奖。评菊以“三不”为标准,即不脱裙(叶)、不交枝、不跪脚。立菊技艺已为运用,以“三丫六顶”为式,品种则以“一捧雪”为极。试毕则分别次第奖给纱、缎巾、扇等物品。此即所谓的“菊试”(据清道光年间《香山县志》载,菊试就是在菊花“盛开时,集乡人所植名种,设赏格,评高下”)。品菊试期间,还请戏班在花场内的戏棚演戏,非常热闹。
清乾隆五年(1740年)后,“一捧雪”几濒失传,而菊试亦不复举行,继而以各姓氏宗族为主,与庙宇、坊社结成各“菊社”。去评试之习,步前贤“以文会友”之遗风,每过重阳,移佳菊于社所,“联二三知己,倾樽篱下,索句花前”(见《香山县志》)。关于菊社,清代小榄人何大佐(字章民,号力斋,为明末名宦何吾驺之孙)在《榄屑》一书中有这样的记述:“菊社者,不先期而檄,不分币以酬,与菊试不同,惟集裁菊同志友,将所有之佳妨,移至社所,星罗棋布,炉香屏画,晨夕相对,或饮酒赋诗,或按乐度匀曲,其兴转剧,夜则灯烛辉煌,至晓方灭,观者忘倦,远客骚人逸士,每至菊节,常拿舟而至,题咏甚多。散社后,有索花为赠者,满船载而去。”之后会无常期,或十载或二十载举行而不定。
清乾隆四十七年壬寅(1782年),各姓菊社联合首办十年一届的“黄华会”,将原日之菊社变作菊会参展之小团体,据《香山县志》,是届乃小榄菊花会之“初会”。当时榄乡各姓俱有摆设,各姓菊场不仅搭架摆菊,而且广搭花台、花楼、花桥,还演戏助兴,仅演戏就有十余台。夜间则张灯结彩,通宵达旦,参观者甚众。当时的香山县令彭竹林曾为小榄菊会给予“榄市花期韵欲仙”赞誉。
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再会,第二届“黄华会”规模比初会更大。 清嘉庆十八年癸酉(1813年),是年黄华会之会众,以祖辈自南雄珠玑巷来小榄时为甲戌之年,而明年正值甲戌,倡以黄华会扩大活动,集十姓菊社在全乡举行。
因而嘉庆十九年甲戌(1814年)为纪念开村而举办首届菊花大会,并定以后逢甲戌年为小榄菊花大会之期,即距一甲子(六十年)为一届。这便是流传至今的小榄“甲戌菊花大会”。是届,大小二榄,菊社花市,星罗棋布,三千花圃,十二琼楼,舟楫穿梭,人流簇金。据当年《菊经答记》记载:“自榄之东评海面,一路漂回至海洲,锦帆画桨;络绎不绝,客试推蓬露顶一观,绝十二琼楼,宛人天外,而乘航至者,真似海岛浮山来赴餐英会也。”《香山县志》亦云:“四方来观一次,虽农夫收竖,从芳酸中行亦旋改其面目。”所列者佳菊72名种。
清同治十三年甲戌(1874年),人们依例举行第二届小榄菊甲戌花大会。当年菊会,由何、李、麦三大宗族联合组成,规模比上届更大。适值同治皇帝崩,借口国丧,禁止鼓乐,无梨园助兴。为增加热闹气氛,大会于九九重阳,集各地文人雅士,举办大型“斗菊筵”,开筵征诗,以壮其盛。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亦按六十年一届举办第三届小榄甲戌菊花大会。当时,正值日寇侵略,东北沦陷,国难当前,且农村不景,经济萧条,曾拟停办。但乡人多认为盛会难逢,仍群策群力,最后如期举行。此次,在全镇分东西南北中五区同时展出,花街柳巷,群卉纷陈。各氏族以及各坊、庙、社等共有花棚廿四、花楼花街各十二、景棚花桥各八处、花塔六座、菊艺场九、戏棚十一;还专门开辟了一个省港小榄同乡会游艺场、老人健康比赛、征诗征联、农业展览、日夜“水色”、“鱼灯”游行等。远近而来参观者达百万众,无不交口赞赏。因而有“人生能阅历两届,诚属难能可贵”之说 新中国成立后,人们认为菊花会要六十年一届实在为时太久,于是改为十年一届。1959年,为庆祝建国十周年之建成,小榄举办共和国成立后首届菊会。省内外一些报刊连日大篇幅报道了菊会盛况,誉小榄为“菊城”,自此“菊城”之称就广为流传。
共和国后第二届菊花会因十年动乱未能于1969年如期举行,后改于1973年举行。此届规模较少,少有传统名菊参展。但小榄人发挥创新精神,大立菊之基础上,首创各种造型菊艺,以立体与浮塑砌作艺术形式,塑造出飞禽走兽及虫鱼、人物造型数十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当然少不了政治插曲。菊砌精品“天女散花”,遭极左思潮者诬为“复旧”,横加斥责。幸在展出前夕,经当时省长陈郁看后,热情支持,始如期展出。此次花展,据入场统计,突破一百万人次,创往届最高纪录。
1979年举办之菊会,花场跨大小二榄,仿拟传统景色五十处。当时有中央级、省级以及香港的传媒到小榄采访播导此次盛会。小榄人热情接待海外人士,乃“黄华传友谊,盛会叙乡情”,乘着改革之风的菊花会,为小榄在新时期腾飞揭开序幕。
1989年,镇上正处在城镇建设高潮中,菊会未作扩大活动,只按往常一年之“秋菊欣赏”形式展出,亦有一些创新内容。 1994年,正是小榄传统的第四届甲戌菊花盛会之期,为承先启后,顺应民意,1992年2月小榄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作出了决议,决定以三年时间筹备,把1994年第四届菊花大会办成以菊花为主题的大型文化艺术节。
此次盛会,分三个展区、四个展场、五条马路、景点 198个,总面积达10平方公里,展出各种菊花82万多盆,菊花品种1568个。在展出的704盆大立菊中,单株着花1027朵(18圈)以上的有113盆。而其中两盆大立菊王分别是43圈的“白牡丹”(品种名),单株着花5677朵和42圈的“绿衣红裳”(品种名)单株花5419朵,均刷新了基尼斯世界大立菊单株着花数的最高记录。初大立菊技术外,值得一提的还有造型菊嫁接技艺与菊花吊扎技艺。本届菊会之嫁接菊有分层塔形“高接菊”,以一株嫁接多个品种,每品种一层,成塔状,一般为8-10层。有老茎苍劲的嫁接盆景菊(桩菊)。此外,有四盆半球型嫁接菊,每盆单株嫁接60个菊花品种,并以大立菊扎形方式成五圈,花91朵,60个品种喻意小榄菊花大会60年一届。一株菊花嫁接60个品种而开放一致,可堪称菊艺中之珍品。本届菊会展出的菊花吊扎造型,既有传统的平面文字,图案表扎及菊壁(斜面模纹壁),亦有集电动、灯光、声响于菊艺的立体艺术景组,既有精致的人物、龙、凤等扎作,亦有粗犷的色映菊砌组合。整个菊会,共展出菊扎、菊砌题材造型景点134组。 此次盛会吸引了国内和来自23个国家、地区的游客600多万人次。
2004年11月,小榄镇举办了(甲申)菊花文化艺术欣赏会,以“魅力小榄,展示菊艺新风采”为主题,在布展和菊艺上都有新的突破,最大的一棵单株立菊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菊会期间,国家文化部授予小榄“中国民间艺术(菊花文化)之乡”称号。
2006年5月,“小榄菊花会”成为小榄人不畏艰苦、勤劳勇敢、拼博奋斗的精神动力,更成为现代小榄人把握先机、开拓各项辉煌事业的原创生命力。
2007年11月,小榄镇将举办“第九界中国(中山小榄)菊花展览会”,进一步弘扬和发展传统的菊花文化艺术。
中山好玩地方之中山十景
中山十景是中国广东省中山市的市政府从位于中山市的众多旅游景点评选而出的,包含了中山市旅游景点的精华。于1985年和1998年进行过两次,目前的中山十景为:中山故居、老街新韵、兴中缀绵、仁山玉宇、五桂雄峰、温泉碧苑、阜峰文笔、长江叠翠、紫岭鸣嘤、菊城金瓣。其中“中山故居”是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故居,每年都有大量中国人和海外华人前来瞻仰。
中山十景之中山故居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孙中山故居位于南朗镇翠亨村,坐东向西,占地面积500平方米,建筑面积340平平方米,是孙中山长兄孙眉于1892年从檀香山汇款回来由孙中山主持建成的。它是一幢砖木结构、中西结合的两层楼房,并设有一道围墙环绕着庭院。外表仿照西方建筑。楼房上层各有七个赭红色装饰性的拱门。屋檐正中饰有光环,环下雕绘一只口衔钱环的飞鹰。楼房内部设计用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中间是正厅,左右分两个耳房,四壁砖墙呈砖灰色勾出白色间线,窗户在正梁下对开。居屋内前后左右均有门通向街外,左旋右转,均可回到原来的起步点。正门上挂一副对联,曰:"一椽得所,五桂安居。"据传是楼宇落成后孙中山亲笔撰写的。庭院右边设有一口水井,水井的周围(约32平方米)是孙中山诞生时的旧房所在地。1866年11月12日,孙中山诞生于此。
中山十景之长江叠翠
长江叠翠是中山市新十景之一,指的是长江水库游览区,这里离中山城区中心石岐东南九公里,是建设在著名抗日游击根据地五桂山区北面的以水库为中心的游览区。水库1963年基本建成,它包括里面相连的6条大水坑,7处山梁山埔和一道拦库大坝,集水面积三十六平方公里,库容达五千万立万。雄伟的水库大坝顶面宽6米多,长330米。往水库区里望, 莽莽群山,重峦叠嶂,一望无限的松林,郁郁葱葱,还有杉树、樟树、苦楝和许多叫不出名字的树木。一派生机,浓绿如绒如砌,倒映湖中,就是这里美景“叠翠”风韵之所在。
中山十景之兴中缀锦
兴中道是中山新十景之一,它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叫兴中缀锦。
兴中道是中山市改革开放后新建的交通要道之一,也是优质环境路段的典型代表。它集中了中山市全国绿化园林城市的特点,不仅绿化、美化得好,道路两旁的建筑物还各具有特色,成为中山市的政治、文化、宣传、科学、体育的中心。
中山十景之温泉碧苑
中山温泉坐落于中山市三乡镇雍陌村,位处广珠公路旁,毗邻港澳,距珠海、澳门26公里,至石岐城区24公里,离孙中山先生故居翠亨村10公里,交通十分便捷。
中山温泉占地220万平方米,四季绿树成荫,繁花似锦,具有浓烈岭南气息的楼层别墅、亭台廊园,使人领略到古代皇家园林的恢宏壮观;精心雕琢的人工建筑与罗三妹山自然景致和谐搭配,营造了中山温泉“园中带园,景中藏景”如诗如画的幽美。
中山十景之阜峰文笔
建于明代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九月,知县蔡善继创建。该塔为七层八角形楼阁式砖结构塔,塔置平座,凌角牙砖与线砖相间叠涩出檐,高24.5米,原为空心塔,1952年重修时,把上三层改为实心。宝瓶状刹为铁铸。现该塔一至三层向外开放,游人沿级而上,每登一层,便可顺门户步出塔廊,欣赏四周河山秀色,中山城区亦尽收眼帘。
中山十景之仁山玉宇
孙中山纪念堂位于中山市城区中心,由我市旅港同胞郭得胜先生捐款一千万港元兴建而成。1982年2月1日动工,次年4月落成,11月12日正式开幕。
纪念堂外观庄严宏伟、富丽堂煌,高35米,总面积为3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为8400平方米,建筑既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又充满了时代的特色。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廖承志同志生前亲笔敬题了横匾"孙中山纪念堂"六个刚劲有力的大字。
中山十景之五桂雄峰
五桂雄峰,是老景点,又是中山新十景之一,这里有巍峨的峰峦,有奇花异卉,有建设发展新貌,有优美的民间传说,而最激动人心的,是革命战争岁月,在这里发生的可歌可泣抗敌斗争的事迹。五桂山区有大花园和小花园的天然景物,有奇岩怪石,异羽奇禽,流泉飞瀑,景色可与岭南胜景西樵山、罗浮山媲美,引人入胜。
中山十景之紫岭鸣嘤
紫马岭公园位于中山市中山四路南侧,占地88.5公顷,1992年7月破土兴建,1993年10月1日落成开放,是天工与人力交融,游憩共生态并重的大型城市公园。
紫马岭是“香山八景”之一的“天池芰荷”故址,空气清新,景色怡人,明清两代,是富家子弟跑马游乐的场地。
中山十景之菊城金瓣
中山十景之一的“菊城金瓣”,其实是中山市小榄镇的美称。小榄镇的群众酷爱种养菊花已有几百年历史,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花圃亭园。阳台楼顶,以至街头巷尾,都有数不清品种名目的菊花种养。每到金秋季节,七彩纷呈的菊花到处盛放,生意盎然。而金黄色的菊花更成主色调,形成名符其实的菊城金瓣。
中山十景之老街新韵
步行街文化广场位于大庙下路段,总建筑面积303平方米,广场内修建了市内首个平地式喷水池,骑楼下的墙身是著名画家陈宅中的大型壁画,壁画是二、三十年代孙文西路的缩影,画中人物栩栩如生,形态逼真,与步行街建筑风貌融为一体。广场正前方设置了一个60平方米的舞台,为辖区商户、市民及游客提供丰富的文化表演。